漕氏郡望的西河郡与辽东郡,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。西河郡位于黄河之滨,历史悠久,文化繁荣。辽东郡则是东北边疆的军事重镇,见证了多次历史变迁。两郡不仅是地理节点,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,展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多元的文化特色。...
...
...
...
已晏安、姬毁(卫文公姬辟疆)、赖布·硕干、萨克达·阿思哈、伊尔库勒·瑚宝、扎库塔·乌库里。...
源于满族,属于汉化改姓为氏。据史籍《清朝通志·氏族略·满洲八旗姓》记载:⑴.满族赖布氏,亦称赖卜氏、来布氏,满语为LaibuHala,世居佛阿拉(今辽宁新宾永陵镇二道村)、扎库木(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下营子)、董鄂(今辽宁桓仁、宽甸一带)等地,后多冠汉姓为栾氏、漕氏等。该支漕氏鼻祖为赖布·硕干,满洲正黄旗人,累官至漕运总督,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汉化姓氏者,称漕氏,清末民初又多改为曹氏,世代相传至今。⑵.满族萨克达氏,本为巴雅拉氏,后改以地名为氏,满语为SakdaHala,汉义“苍老”,族人众多,世居萨克达(今辽宁抚顺峡河流域),后分迁宁古塔(今黑龙江宁安)、阿扈河(今黑龙江宁安以南六十公里处)、叶赫(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南部)、赫图阿拉(今辽宁新宾永陵镇)、那木都鲁(今俄罗斯滨海地区)、德里倭赫(今辽宁抚顺浑河畔)、黑龙江两岸等地。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苍氏、仓氏、麻氏、骆氏、李氏......
源于姬姓,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大夫的食邑,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。周公平定殷商故土的叛乱后,封其同母少弟康叔于卫。康叔初封在康国(今河南禹州),金文中常见的康侯、康公都是指卫康叔及其子嗣。卫国封地在殷墟及其周围数百里的地方,大体包括今河南北部和河北南部地区。这一带曾是夏朝与国韦之所在地,也是商朝“大邑商”中心区,所以,周人仍习惯称商地为衣、殷。“殷”、“韦”,在古代同音相通,康叔封此国号曰卫,即取旧地为名。周初卫康叔遵守周公教诲,“启以商政,疆以周索”,利用商人政治来贯彻周法,治理的很成功。卫国成为屏蕃周朝的重要支柱,康叔也被提拔到宗周王室任司寇。这样,卫国实际上就交由其子庸伯统治。周厉王之前,卫国的历史少见记述。周平王东迁时,卫武公曾出兵助周平戎。春秋初期卫庄公即位后,卫国虽仍为东方大国,却开始衰退了,内忧外患不断。公元前660年,荒淫奢侈的卫懿公被狄人所杀,卫国也失国,仅剩五千遗民在宋、郑等国......
...
...
颛顼帝之后陆终有6个儿子,第5子名安。安从小聪明好学,深得陆终喜爱,长大后智勇双全又深得族人爱戴。大禹受命治水,安请求禹让自己参加到治水当中,在商讨治水对策的过程中,安指出开漕挖河,引水入海,从这时起,安被认为是开漕运的先祖。禹带领众人经历13年,终于开挖贯通了一条大河,连通了许多支流水系,使泛滥成灾的河水流向大海,沿途百姓既可引水灌溉,又可以把河流作漕运通道,泛滥成灾的洪水开始造福于民。禹继位后,封赏有功的人。安曾提议开漕挖河,立下大功,禹决定对他重赏,赐安姓漕,但安认为开漕引水是大家的功劳,不能独占“漕”字。何况水灾已经平息,所以肯请禹把“漕”字的“水”旁去掉,赐他“曹”。禹同意了,并封安到亳地建立曹国,准他以国为姓,世代继承。从此曹姓世代相传。...
因为协助治水有功,颛顼后裔晏安被大禹赐姓漕,濮阳也因此成为漕姓的起源地...